其后近溪听从颜钧制欲非体仁的教法,并尽受其学,从而在工夫实践上转向阳明心学。
明代政治家丘濬曾经总结:张汤今年杀颜异,明年即自杀,天道好还,彰彰如此。春秋时,鲁国阳虎行为嚣张,但并未遭报,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对卫君解释道: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,君姑待之【21】。
宋之问仪表堂堂,才华出众,但为人狡险,其被赐死的后果,乃是上天借皇权对其盈恶行为的审判所致。天意所否,则为灾异,为凶年,为水旱,为缪盭,为疾疫,如响应声,如影随形【61】。究天人之际的司马迁发现,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。73 参见《四库总目提要·为善阴骘》。鉴于儒家善恶报应理论在传统中国治国理政中的特殊意义,本文不揣浅陋,尝试总结儒家报应理论的几种类型,并从法学视角阐释其法理本质及其法秩序功能。
30 方潇教授系统梳理了王桐龄、曹聚仁、冯友兰、庞朴、张岱年、任继愈等现代学者对中国古人之天的不同认知。儒家报应论中的天法就是赏善罚恶,具有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要素,在法理学中,属于法律规范范畴。在《周易》研究方面,他专治费直古文《易》,以《十翼》解说六十四卦经义,并创立乾坤升降的易学条例。
易学著述有《诚斋易传》,与李光的《读易详说》同为以史证《易》的重要著作。但他看到董卓的政治日益残暴,便与王允等共同图谋推翻董氏政权,适遇疾病深重而逝世,年63岁。陈抟(?—989),五代末宋初道士,亳州真源(今河南鹿邑)人,字图南,自号扶摇子。至隋,《王注》盛行,郑学浸微,今殆绝矣。
他曾经向元帝劾奏石显专权,被石显嫉恨在心。宋代学者推广的与象数学相对峙的义理学,事实上从王弼发其端。
与孙复、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,并称宋初三先生。虞翻虽然处于流放的环境,却仍然讲学不倦,随从他的学生常有数百人。关羽战败,孙权让虞翻占个卦,筮得《节》卦变为《临》卦,虞翻判断说:不出二日,关羽必当断头。字定宇,号松崖,人称小红豆先生。
王弼所注《周易》,只包括六十四卦经文以及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、《文言传》,而《系辞传》以下不注。二、唐代易学 唐代的易学,可分为主流与支流两方面叙述: (一)主流,以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为代表 唐代初年,朝廷修撰《五经正义》,孔颖达等人主持其事。王弼尽黜象数,说以老、庄。陆德明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指出:永嘉之乱,诸家之《易注》亡,惟郑康成、王辅嗣所注行于世,而王氏为世所重。
可见,东汉研《易》流派,与西汉的孟喜、京房、费直之学渊源至为密切。因其无章句,未立于学官,仅在民间流传。
张惠言(1761—1802),清江苏武进人。孟喜,东海兰陵(今山东苍山兰陵镇)人,字长卿。
智旭(1599—1655),明末高僧,苏州吴县(今属江苏)人。举进士及第,后调州军事推官。《三国志·魏志》裴松之注引何劭《王弼传》载: 太原王济好谈,病《老》、《庄》。京房(前77—前37),东郡顿丘(今河南清丰西南)人,字君明,本姓李,排律自定为京氏。义理派主于阐明《周易》的哲学大义,王弼以老、庄思想解《易》已开其风气,至胡瑗、程颐则蔚为大观,而李光、杨万里援史证《易》则又将义理易说进一步引申推展、发扬光大。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别号考亭、紫阳。
奏文里转述了他同郡陈桃的一个奇异梦境:在梦中,陈桃见虞翻与一位道士相遇,道士布《易》六爻,取三爻让虞翻吞下,虞翻请求尽吞六爻,道士不允,说:易道在天,三爻足矣。当时的太尉杜乔见到荀爽,称赞他:可为人师。
汉灵帝殁,党锢之禁解除,郑玄又重新讲学授徒,门下弟子从远方前来求学者达数千人。惠栋(1697—1758),清苏州吴县(今属江苏)人。
年少时家中贫困,当过乡官啬夫,不乐意为吏,经常到学官处求教。孟喜的易学,有《周易章句》,但长于阴阳占验之学,以卦气说为本,对后来的《周易》占候学影响甚大。
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来到京师,向宋太宗建议远招贤士,近去佞臣,轻赋万民,重赏三军,太宗颇欣赏,赐号希夷先生。他的易学著述《易纂言》,是《五经纂言》中的第一种。马融对学生们喟然赞叹说:郑生今去,吾道东矣。至清代学者辈出,注重汉学,务求征实,如惠栋《周易述》、《易汉学》,张惠言《周易虞氏义》即是著名作品。
再变而为陈、邵,务穷造化,《易》遂不切于民用。范仲淹巡抚河南,荐举刘牧,于是为兖州观察推官。
二是阴阳候灾变,即运用《周易》原理解释大自然灾异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事变,以孟喜、京房、五鹿充宗、段嘉四家《易》说为代表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认为:王弼阐明义理,使《易》不杂于术数,则深为有功。
禀性疏直,经常犯颜谏争,又不与世俗协调,所以屡屡遭人毁谤。(二)支流,以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为代表 唐代易学的主流既以《周易正义》为代表,其基本观点沿承王弼扫象数、阐哲理的主张,但也未曾阻止两汉象数易学的余绪在一定范围内的流传。
青年时师事李侗,为程颢、程颐的四传弟子。经过王弼的改定,费直、郑玄所传《周易》经传参合本就以规范形式盛行了1700多年,至今犹然。晋以后,王弼《易注》日益盛行而独冠于世。在易学方面的建树,以《周易本义》、《易学启蒙》为主,是后人称为宋易的重要代表。
陆绩则专治京氏《易》,这是第四派。石显等人进一步诬告京房与叛党通谋,非谤政治,归恶天子,遂被下狱处死,年仅41岁。
(三)《卷后佚书》的考证问题。隋大业初,选为明经,授河内郡博士。
当时有一个大学者叫何休的,喜好《春秋公羊传》之学,写了《公羊墨守》、《左氏膏肓》、《穀梁废疾》等著述。至释智旭《周易禅解》,更明言以禅解《易》,是这方面著述的重要代表作。